跨境电商暴富神话破灭,年入千万的卖家,如今盈利成问题!(真实案例)
2024-12-05
黑五当天销量达108亿的繁荣背后,谁又能知道跨境电商行业击碎了多少卖家的暴富梦?!
2024的黑五,在这个看似繁荣的数字背后,隐藏着跨境电商卖家们的辛酸与挑战。据Adobe Analytics数据显示,2024年“黑五”当天,美国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4.6% ,达到了创纪录的108亿美元,而“网络星期一”的网购额预计将达到123亿美元,同比增长9.6%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卖家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!
研究零售业退货问题的机构Narvar指出,线上退货率相比2019年增加了约15%;全国零售联合会和Appriss Retail还指出,买家退货欺诈现象也在上升。
原来卖出去并不等于真正的赚钱,网友感慨:国内双十一的薅羊毛的风也刮到了国外,真是跨境电伤!

暴富神话破灭
到目前为止,各大平台经历了烧钱获取流量和贴钱扶持商家的初期阶段。随着商家的快速成长和平台的盈利,平台为了维护口碑开始对现有商家采取严厉措施。缺乏渠道建设能力和定价权的卖家,犹如案板上的鱼肉,任由平台宰割。今年年初,Amazon的封号潮便是对存量卖家进行的一次大清洗和洗牌。
注册免费、无需保证金、广告投入低,Amazon的低门槛迅速吸引了大量卖家涌入。“深圳湾买房”和“年入千万”的暴富神话仿佛一一兑现。然而,如今一夜暴富的梦想骤然破灭,成千上万的卖家不得不关店,狼狈离去。
或许“随便抓一把东西就能卖出去”的时代已经变成了“精挑细选才能成交”的现实。

| 张华,一位传统的服装制造商
2022年起,随着跨境电商界的“四小龙”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,它们纷纷推出了零成本、零门槛的“全托管”招商政策,吸引了大量中国“工厂型”服装卖家,纷纷踏上了借助平台出海的新征途。
低价策略是这些新兴电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。在平台的快速增长期,许多参与者都享受着流量红利带来的收益。“只要按照平台的指导铺货,就能赚得盆满钵满。”张华凭借精准的市场洞察,享受到了丰厚的红利,年营业额一度突破千万元大关。
然而,低门槛入驻模式的局限性很快显现。大量轻小商品的涌入降低了整体货盘的价值,而高价值商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。
“黑五”前夕,电商巨头Amazon推出了低价商城“Amazon Haul”,标志着跨境电商平台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,一场全平台的“低价战”也随之爆发。张华和其他许多跨境服装卖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许多卖家由于缺乏跨境电商经验,为了快速进入市场而放弃了商品定价权,边学习边经营。在这个“黑五”,对于这些商家而言,不降价就意味着没有流量,但一旦降价,利润也就随之消失。
张华的情况并非个例。他们中有的是跨境电商的老手,经过8年的艰苦经营,最终选择退出;有的在支付了大量“学费”后,仍然选择全面投入所有平台;还有的开始减少投资,谨慎观望。

|“95后”的李明,典型的市场追随者
2015年,大学毕业不久的他和朋友一起在速卖通AliExpress平台上销售连衣裙和衬衫。“操作很简单,我们先用别人的图片上架产品,一旦有人下单,我们就去批发市场拿货,然后通过第三方跨境物流代理发货。”李明说。
“每天100单,对于女装这种高客单价的商品来说,已经很不错了!”回想起第一个订单高峰,他依然激动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李明有了在跨境电商行业深耕的想法。
原本,李明依赖第三方供货,但这种模式经常让他面临“订单多却缺货”的困境。“有些款式卖得好,却经常缺货或尺码不全,平台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,依赖拿货的模式逐渐失去了竞争力。”

李明想要掌握主动权。2017年,他决定投资100万元建立自己的制衣工厂。通过自建工厂,他不仅能够自主设计款式,还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商标,供货不再受制于人。李明的跨境电商业务模式仍在不断演进,他不仅在欧美上尝试了多种入驻模式,还将店铺扩展到了东南亚电商平台。
“服装是非标品,通常一个款式需要多种颜色和尺码,而且服装在体积和重量上都不占优势,物流和仓储成本几乎占据了销售价格的1/3。2015年,每单发小包到美国的费用大约是30元,现在可能要60元。”
全托管模式出现后,即使生意的毛利率比之前低,李明也决定加入,因为他发现海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发生了变化。
全托管模式由平台方定价,这类平台对商品的定价通常比其他平台低得多,在竞争中显示出极大的价格优势。“如果不做,其他平台可能就没有订单了。”李明说。起初,超出预期的订单量给李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类商家加入,在平台比价机制下,李明店铺内的商品向平台的供货价被压得越来越低。
就在今年,当新平台过了野蛮发展的初期,更多的要求接踵而至。高退货率和不断增加的平台扣罚款项,逐渐成为李明和其他中小卖家的难题。
直到今年年中,李明的生意连盈利都成了问题,他才意识到,入局一年的时间,他的全托管业务订单占比已经超过整体业务的50%。直接退出将遭受巨大损失,权衡之下,他只能通过减少新品发布来逐步止损。

| 赵刚,平台核价太低覆盖不了成本
许多没有跨境电商经验的商家纷纷加入,赵刚就是其中之一。“我们在国内做细分品类女装,看到同行们在跨境平台上赚到钱了才去了解。入局的时候,完全没有概念,只是听平台招商说不需要太多额外成本,就可以获得增量。”
2023年7月才入驻跨境平台的赵刚,不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。但他所在的细分赛道竞争较小,赵刚也很快得偿所愿,“海外高峰的时候有500件/天,销售额在1万多元,订单最多的时候月收入能到50万元,净利润超10万元。”
但他也很快发现,全托管模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,这让他交了不少学费。
首先,全托管跨境电商的备货量比淘宝、拼多多等内销平台要求高得多。赵刚表示,他开的每个店大概都有100多个款式。每个款式平台有备货数量的要求,“至少50件”。

平台质检成为一道难关,也增加了隐性成本。
赵刚说,“商品都要经过质检入库,但是平台会以色差、尺码等各种理由把很多商品退回,往往这些商品被退回的理由,我们难以认可,有些甚至没有理由。能够申诉的沟通渠道也非常单一,一个商家基本只对接一个平台买手,但每一个买手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商家。经常找不到人,一两天不回消息都很正常。”
在跨境平台全托管政策下,同一件商品的毛利仅是国内市场的1/5。压价的问题也时有发生,据赵刚计算,由于平台核价师部分款式价格给的太低,已经覆盖不了成本,所以主动终止过一些亏损款式的供货。
账期太长也成为摆在赵刚面前的难题。“跨境电商账期至少一个月,甚至有些货前两个月卖出去了,这个月才到账。因为它是销往不同国家,收货地址远、买家确认晚,都会导致收款账期增加。”
总结
跨境电商的繁荣表象掩盖了背后的严峻现实,低价竞争和高退货率使许多卖家陷入困境。随着平台政策的不断变化,商家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投资风险和生存压力。许多曾经依赖低门槛和流量红利的卖家,如今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,意识到持续盈利需要更高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。暴富的神话已然破灭,未来,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留给专业、合规和走出同质化低价竞争的玩家。
*本文中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